采编时间: 2024-09-03 16:12:44 来源: 协会采编
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推荐获奖项目展示
2020-202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项目涉及轨道交通工程共21项,其中由协会推荐的为4项,全部为金奖。
1、【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
项目获2020-2021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9号线工程西起南山区红树湾南站,东至罗湖区文锦站,线路全长25.46公里,速度为80公里/小时,全部采用地下线路。工程横贯深圳东西的轨道交通骨干线路,与现有的7条地铁线路形成快捷换乘,实现快速到达4个出入境口岸、3个火车站、1个国际机场、1个国际邮轮母港,是深圳最便捷、最舒适的换乘线路。她连接香港和前海自贸区,联通粤港澳大湾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缓解了南山、福田、罗湖三大主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对沿线市民出行、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贯彻创新地铁、生态地铁和环保地铁目标,开发了高精度液体阻尼预制钢弹簧浮置板,隔振效果较规范要求降低了约25%;引入了高平顺新型地铁9号道岔,有效提高列车过岔平顺性;引入了单桁架双块式轨枕技术,提高了轨枕的稳定性;引入了客专高铁技术中的轨道基础控制网建设测量技术(CPⅢ),提高了轨道铺设精度和平顺性;首次在轨道交通领域全线盾构区间应用了预埋滑槽技术,解决了常规工艺粉尘污染、管片结构受损、后期维护难等问题;采用了车辆基地与城市公园结合设计形式,侨城东车辆段与城市公园建设相结合,与红树林、滨海生态公园共同成为深圳市的绿色长廊;提出了“集中供冷”的设计方法,优化了设备选型,提高冷水机组制冷效率,提高运营效率,达到了节约能源的效果;创新应用了弱电综合UPS电源系统及供电技术,极大提高了地铁安全运营水平;创新研究了一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网全局的层次化的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指导了消防救灾工作。项目设计水平整体达到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
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矿山法隧道开挖的“十字岩体法”理论施工方法;国际上首次提出基于盾构隧道可掘性的地层分类方法;研发应用盾构连续下穿建筑群切除群桩综合技术,安全平稳通过居民楼,创世界纪录;创新研究应用车站隧道同步建造技术,完成了周边强约束条件下盖挖车站及相临区间安全建造;研发应用五线叠落隧道准同步建造技术,实现了近接隧道群安全施工;集成创新低净空条件下地连墙施工技术,保障了围护结构质量和基坑开挖安全;创新研发了复合地层桩式地连墙、上墙下锚、上墙下桩三种围护结构建造技术;研发了土压平衡盾构穿越富水断层破碎带施工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该项目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4项;获中施企协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设计水平评价一等成果、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一等奖等省部级设计奖10项;获广东省建设工程金匠奖等省部级质量奖15项;获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2017年广东省建筑业绿色示范工程;获得广东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及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称号;编写规范1部,出版专著7部;取得国家专利57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省部级工法13项;发表论文82篇。经多年的运营检验,工程安全可靠,设备状态良好,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赞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深圳地铁线网中发挥重要作用。
(供稿人: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2、【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获2020-2021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一期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是我国轨道交通领域首条主支线贯通全天候运营快慢车的市域线路,代表了轨道交通技术创新、节能环保和工程建设的先进水平,全过程践行科技地铁、智慧地铁、绿色地铁、人文地铁的建设理念,具有先进性和代表性。工程荣获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0项,主编行业标准1项、软件著作3项、著作1篇、发表技术成果论文22篇。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31项,工法19项、QC成果28项,中国中铁杯优质工程、广东市政金奖、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地等省市级以上荣誉成果53项。
工程全过程践行科技地铁、智慧地铁、绿色地铁、人文地铁的建设理念:采用国内首个灵活的快慢车信号系统设计技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能解决“移动宽带一体化”通信技术系统,国际首条建成长大区间预制节段拼装全刚构体系桥梁,以及国内首个基于运营性能的轨道选型及技术创新;国内首个自主研发装配式自平衡悬吊体系高架车站;首次提出集成3D打印、双层玻璃材料、装配式技术表达地域文脉,塑造人文地铁站;国内首创新型预制节段梁拼装架桥机;国内首次双模、双螺旋盾构改造技术等65项自主创新技术。工程运用建筑业10大项新技术,应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设计、施工、运营全生命周期推广应用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等多项绿色施工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工程为我国市域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带动区域发展提供样板,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供稿人: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3、【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获2020-2021年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工程南北跨越汉江,连通汉阳汉口6个中心城区。起于沌口区体育中心,终点接入金银湖停车场,正线全长35.96km,共设车站27座,其中换乘站点11个,全为地下站。设车辆段1座、停车场1座、110千伏主变2座、控制中心1座。于2013年8月7日开工,2016年12月28日通车。6号线一期的正式开通运营,大大缓解汉阳、汉口两镇之间的过江压力,带动汉口老城区、沌口开发区、常青片区以及金银湖地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参建各方坚持“质量第一,科技领先”的建设理念,与高等科研院所、企业技术中心开展科研项目16项,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严谨策划和推广、优化“四新”成果和十大新技术应用。主要科技创新及新技术应用:①全球首次实现1.8GHz专用频段LTE承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技术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2.4GHz频段干扰问题,提升了系统可实施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轨道交通行业车地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沿。②国首建高挑空、大跨度、无柱中庭的地铁车站——汉正街站,通过创新型的空间设计,创造了全国首次侧跨楼板全部打开的先例,完美实现了“在室内再现室外实景”的艺术效果。③国内首次实现系统性的盾构机刀盘面板、泥舱内外超高压水刀冲刷装置研发,实现盾构施工过程中高黏性高膨胀性泥岩结泥饼的快速清除,引领了行业技术发展潮流。④国内首创采用隧道内组合注浆加固技术,实现6.0bar高水压透水砂层中盾尾刷快速更换、新增,确保施工安全前提下节约工期2个月以上。⑤采用跟管钻进+PPR管置换和注浆信息化施工技术,解决了国内罕见的“砂漏型岩溶”地层中钻孔注浆扰动、流沙漏失引起的岩溶塌陷。⑥自主研发37项专利,创新12项省部级施工工法,解决了施工中盾构刀盘前方障碍清除、敏感建构筑物变形观测、浆液逸散、管片上浮等技术难题。⑦通过盾构隧道参数优化控制、浆液配比、渣土改良技术、自动化监测+注浆补偿加固技术,实现多次近距离穿越既有运营地铁、下穿铁路干线、城际高铁股道群,变形均小于5毫米。长距离一次性下穿65栋老旧历史建筑,文保建筑隆沉变形小于10毫米,无损伤。8次下穿、侧穿高架桥桩,桥桩安全可控。该项目获中施企协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建筑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及其他科技进步奖项10项。荣获绿色建造设计水平一等成果、“北京市优秀工程勘查设计奖”、市政公用工程(轨道交通)综合奖一等奖、工程建设奖项10余项、发明10项、实用新型27项。省部级工法12项。开通运营以来,运营成本为国内同期开通线路的较低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稳定的运营状态保障了武汉市轨道交通6号线运营服务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同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供稿人: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4、【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
项目获2020-2021年度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青岛地铁2号线是青岛市乃至山东省内开工建设运营的第二条地铁线路,是青岛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骨干线路,它连接了青岛东部、西部及北部,环绕半岛,总投资185.3亿元,线路总长25.2公里,起于泰山路站,止于李村公园站,全部为地下线,共设22座车站(其中换乘站9座)、23个区间段落。在辽阳东路设车辆基地、综合楼、控制中心及应急指挥中心各一座。
项目在国际中首次研究应用了地铁隧道双护盾TBM核心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设备、设计、施工等一系列难题;在暗挖工程中融入了拱桥、明挖工程盖挖顺筑、基坑支护的创新设计理念,首创了初支拱盖施工方法;国内外首创大跨度地铁车站拱盖法及区间浅埋暗挖施工技术,对隧道、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采取超前帷幕注浆、短距离超前加固方案和菱形直眼爆破辅以减震孔技术,成功应用于富水断裂带地铁暗挖区间近距离下穿既有建构筑物施工。推行“地铁+物业”新理念,对国内地铁首座半地下双层布置加上盖开发车辆段进行创新设计,打造出了“站-段-城一体化”大型城市综合体。大跨暗挖车站创新设计的具有可维护性的排水系统,丰富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土建防排水设计体系。针对青岛气候特点,研究采用了复合式屏蔽门通风空调系统,已推广应用到青岛地铁后续线路及济南、贵阳、成都等地铁项目。
该项目荣获中国铁建杯优质工程奖、优秀设计一等奖、绿色示范工程,荣获科技成果奖11项,专利76项、优秀专利奖1项、工法18项、优秀QC成果15项;发表专著1部、国家刊物论文48篇;获14项省级文明工地;上升标准23项(其中国家1项、团体标准9项、山东省地方标准13项)。青岛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的开通,开启了青岛市地铁换乘时代,形成了引领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对青岛市推进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和国际海洋名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人: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