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鸟
您所在的位置: 职称评奖 > 国优推荐项目成果展示

采编时间: 2024-09-03 16:12:43    来源: 协会采编

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推荐获奖项目展示

国家优质工程奖设立于1981年,是经国务院确认的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设立最早,规格最高,跨行业、跨专业的国家级质量奖,主办单位是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评选范围涵盖冶金、有色、煤炭、石油、石化、化工、电力、水利、核工业、林业、航空航天、建材、铁路、公路、市政、水运、通信和房屋建筑等工程建设各个行业(专业),贯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奖励对象包括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企业,对获奖项目中特别优秀的授予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荣誉。受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委托,我协会于2020年起,承担城轨行业国家优质工程奖的推荐工作。

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获奖项目涉及轨道交通工程共21项,其中由协会推荐的为5金奖1项

1、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三期工程

项目获2022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三期工程是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5-2021)中的线路之一。武汉市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三期工程起于一期终点站梨园站(不含),止于三环线北侧的军运村站,全长22.45公里地下线,共设14座车站,新设野芷湖停车场一座,自马湖站接轨,与武汉市轨道交通7号线野芷湖车辆段共址。项目2016年10月开工建设,2021年1月建成通车试运营。

8号线二期、三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了武汉市轨道交通网络结构,是连接武昌、江夏远城区的一条重要客运交通走廊,优化武昌中心城区功能;沿二环线、贯穿东湖风景区、水果湖行政中心、街道口商圈、南湖组团,通达黄家湖,串联两镇十大组团,承担沿线超过52%公共交通客流,支撑“两江四岸”城市重点发展区建设,改善交通出行条件、缓解交通拥堵,稳定市区轨道网络骨架,发挥已建线路效益。该工程列入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保障重点项目。

该工程为全国首个半盖挖顺作法施工的分离岛式站台地下四层车站。街道口站整体呈“回”字型布置、地下四层分离岛结构型式国内地铁首创;首次采用“三维网格”同步开挖施工工法,科学解决了双狭长超深基坑、明暗挖交叉作业相互制约影响、施工周期长等难题;首次实现车站中板托换地面道路盖板竖向支撑系统,避免中断道路交通,确保区间盾构及时接收和平移侧面吊出。

工程采用宽大异形基坑双排桩悬臂法支护体系的应用。下沉广场位于南湖大道与野芷湖西路交叉口东南象限,在省农科院站东南侧与车站结构相接,基坑面积4576㎡,基坑内包含III、IV号出入口、2号风亭,消防疏散口、省~马区间明挖联络线等结构。悬臂支护体系采用双排钢筋混凝土桩,桩顶设冠梁,排间采用连梁及200mm厚钢筋砼板连接。悬臂基坑开挖深度11m,土方开挖采用直接放坡开挖至下沉广场坑底的开挖方式,悬臂双排桩支护体系是一种整体刚度大、稳定性好、变形变位小且不需设置内支撑的支护体系,方便土方开挖外运和广场以下坑中坑结构的施工,缩短建设工期,可广泛应用于地铁地下一层等不规则型基坑附属结构施工。

工程历经五年磨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累累硕果,共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成果40余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2022年湖北省优质工程奖“楚天杯”,省部级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10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7项,省部级工法8项,多次获评湖北省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工地(楚天杯)及其他优质工程奖励。

(供稿人: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2、苏州轨道交通四号线支线溪霞路站配套地下空间(苏地2013-G-65号地块)

项目获2022度第一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苏州轨道交通四号线支线溪霞路站配套地下空间工程位于苏州吴中太湖新城核心区的太湖湖畔。是一座大型地下商业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共分北、中、南三个区,于2021年4月29日竣工。

本工程地下共三层,局部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为商业,地下二三为停车库,中南区局部地上一层为观景平台,平台中部设置一目前国内最大的玻璃幕墙水盘天窗,结构美观,无漏水。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地面包括大理石楼面、花岗岩楼面、地砖楼面、防静电地板、水泥砂浆楼面、金刚砂耐磨地坪等;吊顶包括铝板吊顶、硅酸钙板吊顶、GRG板吊顶、格栅铝板吊顶、长城板吊顶等;墙面干挂石材、干挂墙砖,汽车库内外墙水泥砂浆抹灰粉饰、内墙涂料;机电工程包括给排水及采暖、建筑电气、通风与空调、智能建筑和电梯工程等,共有电扶梯83台,运行平稳。

本工程是全国首个获得绿色三星级认证的单体式地下空间工程,绿色低碳环保、建筑造型新颖,功能完善,施工精细,运行智慧,是太湖新城的核心标志性工程。

工程科技成果突出,获得中施企协全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江苏省工法1项。通过北京市建委科技成果评价,新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工程共10个分部,1080个分项工程,44572个检验批,验收合格。资料分册编目清楚、真实、完整、有效。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环保、施工许可、城建档案、交工验收备案等管理资料真实齐全。

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绿色设计水平评价奖,北京市建筑、结构“长城杯”双金杯,住建部绿色科技示范工程,全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一等奖,全国QC二等奖2项,江苏省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诸多奖项。本工程完工后成为太湖新城对外交流宣传的名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供稿人: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

项目获2022-2023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金奖。

昆明市轨道交通4号线工程2015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2020年9月4日通过竣工验收,线路起于昆明市西北部金川路站,止于昆明南火车站,途径五华区、高新区、盘龙区、官渡区、经开区、呈贡新区,串联昆明主城与呈贡新城,是昆明轨道交通线网“米”字型主干线路。线路全长43.422km,均为地下线,共设车站29座,设车辆段1座、停车场2座、主变电所3座。采用B型车6辆编组,列车最高运行速度100km/h,总投资303.02亿元。对实现高铁昆明南站客流的快速疏散,加快昆明轨道交通线网的主网运营,对改善昆明主城与新城的交通拥堵、提升轨道交通客流吸引力及发挥运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四新”的研究和应用,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版)中的10大项57个子项。首创高原地区高富水圆砾地质条件下小净距重叠盾构隧道群、深埋地铁站建造成套关键技术,实现了国内独有运营线下1.8m小净距“㗊”型隧道群施工,一次性建成云南省最大规模地铁车站;首创地下站车站段隧道纵向通风技术,全国首次实现地下站取消轨道排热系统,示范并建立了地铁节能新标准;首创弱电全系统上“云”的“云平台”系统,解决了数据分散、资源冗余、软硬件强耦合、服务开发封闭等问题,入选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推广项目;研发应用盾构大数据云平台、基于“GIS+BIM”的项目建设管控平台。共取得科技进步奖15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112项,省级工法19项,软著64项,专著2部,标准5部。

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是截至目前全国首个全线、全功能申报,并同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和鲁班奖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相关成果已在成都、重庆、贵阳、深圳、青岛、苏州等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获得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保效益。

(供稿: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4、【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

项目获2022-2023年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2016年6月20日开工建设,2019年12月16日通过竣工验收,线路南起龙洞站,沿龙鼎大道、奥体西路、工业北路、济南东站南北向中轴线走行,止于滩头站,全长21.592km,均为地下线路。共设13座车站、1座停车场、1座车辆段、1座控制中心、2座主变电所,采用B型车6-6-6编组,最大设计速度100km/h,设计概算149.22亿元,竣工决算142.76亿元。

建设伊始,建设单位下发文件明确全线创“国家优质工程奖”的质量目标,各参建单位制定“国家优质工程奖”创优规划,严格按照创优规划质量管控措施实行“首件验收,样板引路”制度,严格把控关键工序、重点部位、隐蔽工程的质量管控,以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的全面达标,确保各单位工程的质量优良。竣工后全线110个(子)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

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广“四新”的研究和应用,应用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7年版)中的10大项53子项。国内首创内插式预制混凝土方桩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技术,有效实现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叠合,成果获得中国公路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国首条全线路成功应用全频段5/4漏缆+5GPOI的地铁线路,为全国轨道交通5G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针对盾构多次下穿敏感建筑群,采用微扰动施工方法,实时感知出土与注浆工况,形成盾构施工的微沉降智能预警技术成功解决穿越建筑群沉降控制的难题;除此之外,项目积极研发应用工程技术解决施工难题,成功获得省部级优质工程奖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部级科技示范工程奖4项,省部级施工工法21项,QC成果14项、发明专利61项。

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工程的开通运营贯通了济南东城重点区域,直接服务人口超百万,极大提升了济南东部新城的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实现了沿线多项社会功能的串联,吸引人口集聚,从而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为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成“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重要作用。

(供稿: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5、【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工程】

项目获2022-2023年度第二批国家优质工程奖。

绍兴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工程,作为首条实现双城同站付费区一票换乘的轨道交通线,不仅标志着绍兴轨道交通的新里程碑,更是浙江交通建设的重要成就。本工程是绍兴的首条地铁线路,承载了浙江省重点工程、杭州亚运会配套工程的重任;实现了两地市民及游客的跨市地铁无缝换乘,为公众提供了“一次购票、一轮安检、一票通行、同站换乘”的便捷服务,有效构建了杭绍主城区1小时交通圈。

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主线途径柯桥区、镜湖新区、越城区,与杭州地铁5号线实现同站换乘,成为推动杭州都市圈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线路全长26.8公里,设有18座车站,其中地下站17座,地面站1座,1座控制中心、1座停车场、1座车辆基地和1座主变电所。列车采用B型电客车,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00km/h。

本工程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自2016年6月8日立项批复至2022年4月29日开通初期运营,历经57个月。期间,绍兴京越地铁有限公司带领40多家参建单位,克服了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周边环境复杂、环保文保要求高、疫情防控等诸多不利因素,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建设任务。

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绍兴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绍兴市轨道交通集团、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以及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学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本着“精品、人文、智慧、平安、环保”的建造理念,本工程在设计、施工质量、科技创新、绿色建造、安全生产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省部级奖项。此外,该工程还获得了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标准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绍兴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的开通运营,不仅优化了绍兴市的交通网络,更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一工程的成功实践,对于提升浙江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地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供稿: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